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体验为核心”,以“探究、对话、合作、交流、互动、反思等”为基本形式的生态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命主体的存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新理念,我校提出了高效课堂教学八要求:课前培训到位;学习目标明示;精心编制导学案;注重学生主体;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学习小组;运用好课堂评价;效果当堂检测。
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结合我校具体学情,我校历史组确立了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明确目标,把握重难;自主预习,落实基础;交流展示,解决重点;辩论质疑,攻克难点;畅说历史,能力提升;总结全文,回归目标;课堂检测,评选最佳。
一、精彩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性。
好的开头一半文,同样,精彩的导入对于一堂课是否成功起很大的作用。它能创设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导入的手段很多,小故事、几幅图片、简短的视频、一段歌曲、一则新闻等都能为课堂带来一份精彩。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课,我首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学生们很快就被歌曲氛围所感染了,迅速进入了参与状态。另外,许多教师在上新课时注重导入,但复习课、讲卷课往往忽视了导入,其实这些课的导入同样也要讲求精彩,如单元复习时可运用一连串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图片或围绕本单元的主题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来导入等;试卷评讲课可首先展示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答题方法或技巧进行比较来导入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导入后的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入新的课题。
二、分析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把握重难点。
引入新的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课题,进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把握好学习的方向,这是高效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要灵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三维目标课前可先板书在黑板的醒目处,提醒学生着重关注;三维目标表述的语句要力求简单化、具体化,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易懂,切忌过于空洞、抽象、繁琐、深奥,那样学生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三、指导性的自主预习,落实基础知识。
对于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独立的自主预习来解决。先要求学生浏览书本,从整体上感知新课的内容,勾勒第一遍笔记;然后下发学案,要求学生参考课文内容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基础题目,并强调学生依据学案上的基础知识进一步补充笔记。注意的是,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不断穿插在学生之间观察、询问、指导,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学生做不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同学顺利完成预习任务。预习完毕后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点评追问,巩固基础知识。最后给1—2分钟让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或两两互测,为顺利解决重难点打好基础。
四、两两交流为主,展示质疑,解决重点。
对于重点知识,许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而是自己在那里大讲特讲,教师固然讲得精彩,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有实效。单方面的讲析只能收一时之效,只有学生自主的理解、讲述、分析、辩论,才能收到长久之实效。针对重点知识,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让学生先在小范围内讨论交流,进而面对全班同学来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对展示学生的观点提出质疑,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问能力、辩论能力等。
五、教师引导,小组探讨,辩论质疑,攻克难点。
针对难点问题,教师不要冒然让学生茫无头绪的去思考,否则学生会因长时间得不出答案而产生畏惧感、厌烦、退缩,参与热情会遭到打击。教师应先对此题进行一番的剖析,引导学生理清本题的答题思路后再让学生去思考;或者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问题相关的图片材料、文字材料或视频材料后再让学生去思考。继而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合作探究,进而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质疑,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中来感知、感悟,让课堂知识在讨论交流中有效的生成,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成中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六、畅“说”历史,提升能力。
每节课轮流由一位学生畅说一位历史人物或历史小故事或历史现象,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也突出了课堂的历史气息。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掀起学历史的氛围,推进我校历史课程文化建设。我校历史备课组经过探讨,确定本学年的历史课程文化建设将紧扣一个“说”字,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知历史。(此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需要。)
七、总结全文,回归目标。
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全文作一个归纳性的总结,让学生对本文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构建;进而结合框架师生一起回顾三维目标,检验学习目标是否一一落实。
八、课堂检测,评选最佳个人与小组。
课堂要尽量留几分钟进行课堂检测,以检验课堂实效。课堂检测应以“弱势学生”为主,注重三点:一是课堂检测的题型要多样;二是量要适中,以3—5分钟为宜;三是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分层级来设题检测。最后教师针对本节课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情况作一个简单的点评,评选出当堂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以激励学生。
这一模式之下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优化。
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爱采用问题驱动法,但光有问题还不行,还要注重提问的技能和有效性。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以下几点要做到:问题要从学情出发,切合学生实际;问题要力求趣味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问题要精要,忌过多过繁;问题要善于由浅入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主动问答。
二、教法和学法要“活”。
教法活。无论课堂导入、教学过程的驾驭还是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课堂驾驭过程中的目标引领法、层层过关法、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点拨追问法等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能充分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课堂评价时的赏识激励法、互测互评法、分层检测法等都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添加剂、课堂活力的催化剂。
学法活。学法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学”,一堂成功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学的是否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以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敢想、敢做、敢疑、敢问。在学法上,要着力体现学生的“学”为中心,可采取学案辅助法、自学对学群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生生互动法、互测互评法等。
三、注重学生书中笔记的落实。
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内容更具开放性、灵活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笔记的落实,这一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时自主勾勒第一遍笔记,展示质疑时规范第二遍笔记,新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参考学案补充第三遍笔记。
四、要关注全体,注重“弱势”。
部分学生学会了、弄懂了不能算是课堂高效了,课堂的高效应是针对全体学生的高效,特别是学习上的“弱势学生”,他们都学会了、弄懂了那才是高效。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时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与参与度,特别是“弱势学生”。